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 其他文件
  • 索引号: h22996800/2024-00028
  •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 发布机构: 祥云县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1705886151000
  • 发文字号: 〔2024〕 1号
  • 主题词: 中医药发展规划
  • 体裁: 通知

祥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祥云县“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

  • 祥云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3日
  • 来源: 祥云县人民政府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祥政办发〔2024〕1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有关单位:

《祥云县“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已经县第十八届人民政府第33次常务会议、十三届县委常委会第101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4年1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祥云县“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为推进全县“十四五”期间中医药发展,根据《大理州“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祥云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等,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中医药事业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全县中医药事业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

中医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出台了《祥云县贯彻落实〈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任务分工方案》《祥云县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规划暨实施方案》《祥云县中医药特色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祥云县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方案》等政策,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支撑不断夯实。

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县中医医院晋级三级中医医院,县人民医院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示范候选单位,县妇幼保健院设置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11个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馆),139个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26个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占社会办医疗机构44.8%。

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祥云县命名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县中医医院基本完成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建成治未病中心,建成传承工作室6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达70.81%、85.16%。

中医药人才建设不断加强。在册中医(中西医结合)类执业(助理)医师192人。选送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4人。名中医带徒39人。培养名中医12人,其中省级1人。培养黄帝内针技术骨干4人、学员5人。培养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骨干15人。10人通过民间具有中医一技之长和确有专长人员国家考核。

中医药产业基础逐步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中医药康养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完善、基础不断夯实。中药材种植业、中医药服务业不断发展,祥云县由中药材资源大县逐渐向中医药产业强县转变。

中医药文化传播不断提速。“中医中药中国行—六进活动”深入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知识普及、中医传统健身功法推广等文化传播持续开展,中医药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发挥。

随着人民群众健康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医药在健康祥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新冠感染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独特的作用,在养生养老、康复保健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仍存在服务资源不足、中医药服务能力不强、中医药产业规模不大、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多元价值作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进全县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健康祥云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中医药发展为了人民,一切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中医药均衡发展,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中医药服务。

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完善政策和机制,强化政府在提供基本中医医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市场在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传承创新,拓展发展领域。积极将中医原创思维、中药资源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中医药技术与产品创新、中医药体制与机制创新,提升中医药事业与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与质量。

坚持统筹兼顾,坚定发展方向。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协作,在开放中发展中医药。传承中医药核心理念,坚持中医药特色理论和技术方法,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和支撑体系,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同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促进中医医院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健康祥云”建设为总目标,着力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到“十四五”期末,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健康质量和效能显著提升,中医药健康发展的体系建设更加完善,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大力提升,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

——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充分发挥县中医医院在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主阵地作用,全面建成以县中医医院为主体,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等其他医院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诊所为补充,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推动中医医疗机构晋级达标,培育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院、名医、名科、名药”。推进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大中西医协同协作力度,提高重大疾病中西医结合救治水平,提升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中医药人才队伍持续优化。落实国家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力度,优化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持续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质量,充实中医药人才总量。

——中医药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科技评价标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促进中医药理论和诊疗技术突破,推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

——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按照“趋利避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发挥特色”的思路,加大中药材种植推广力度,突出优势品种,培植重点品牌,培育中药材单一品种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提高种植基地建设规模和档次,促进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到202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实现综合产值达5亿元。

——中医药文化建设更加深入。中医药文化科普和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中医药健康服务基础

1.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加快推进县中医医院整体搬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馆、门诊部、诊所。

2.健全中医药基层服务网络。到2025年,100%的乡镇卫生院建成标准化中医馆,100%的乡镇卫生院能够规范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面提升中医馆服务能力;100%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规范开展4类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0%的村卫生室设有中医室(中医阁)。

(二)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1.推进中医医院晋级达标。实施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县级中医医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和三级乙等中医医院标准。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继续开展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到2025年,建成省级中医特色优势专科4个、州级中医重点专科5个和县级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1个。做优做强肛肠、针灸、推拿、骨伤、妇科儿科、皮肤科等专科。

2.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加强县中医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建设,提升急诊急救能力,鼓励县中医医院加入院前急救体系。探索中医药参与卫生应急的机制和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流行性疾病防治中的优势和作用。县中医医院结合实际设置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

3.加强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实施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项目,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4.拓展中医药“治未病”服务能力。县中医医院设置独立规范的治未病科室。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6个以上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

5.发展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县中医医院设置规范的康复科,鼓励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中医康复科室。在慢性病管理中推广运用一批中医康复适宜技术和中医康复诊疗方案,推进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机构、进家庭,让群众就近享有规范、便捷、有效的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6.加强中西医协同协作。整合中西医优质资源,完善中西医会诊、多学科联合门诊、中医参与西医病房查房、成立联合病房等多种形式的中西医协作长效机制,构建中西医一体化服务模式。强化县中医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及其他类别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到2025年,推广10个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强化院校合作。支持大理护理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发挥自身作用和优势,健全完善教学体系,深化医教研协同,促进院校合作高质量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深化与中医药高等院校合作,探索推进中医药人才双向培养的路径和模式。支持县中医医院申报中医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2.实施西学中人才培养工程。临床类别医师经省级卫生健康部门组织的西学中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可提供包括中药饮片在内的中医药服务;符合条件的,可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允许依法取得医师资格的中医医师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机构临床科室执业注册,开展与其执业范围相符的诊疗活动。允许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参加临床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3.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在人才建设工程中加大对中医药人才的支持,开展“祥云县优秀青年中医”评选。到2025年,力争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1—3名、中医药后备人才2—4名、“祥云县优秀青年中医”5名。

4.加强民族医药人才培养。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支持中医医院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促进民族民间特色技术传承发展。协助开展中医药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按需培养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药健康服务等方面技能人才。到2025年,申报“白州名中医”2名。

5.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和管理,做好师带徒、传统医学师承工作。加强师承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师承教育,支持名老中医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到2025年,遴选师承教育指导老师14名。

(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1.加快中医药传承保护。配合上级开展中医古籍文献资源普查,做好中医传统知识和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建立民间中医药保护名录。支持经方研究机构、协会开展工作,加强对民族民间中医药古籍、古方、单验方及特色诊疗技术的调查整理、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做好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整理和推广。鼓励依托传承人建立传承基地、传习馆和展示室。

2.加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创新。建设一批名中医工作室,继承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

3.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支持县中医医院利用好现有科研平台资源,用好科研奖励激励政策,做好中医药科研课题申报、立项、评定和成果转化。鼓励医疗机构与中医药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加强协作、共享资源,开展中医药基础、临床研究。“十四五”期间争取立项中医药科研课题1—2个。

4.实施中医互联网医院建设。鼓励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支持县中医医院深化互联网医院建设,推动线上、线下服务模式、服务内涵创新,促进传统服务模式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五)促进中药产业发展

1.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以续断、滇重楼、天冬、红花、金银花、白芨、三七、黄精为重点,扶持创建1个中药材种质资源圃,择优扶持创建1个以上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满足大规模中药材生产发展对优良种子种苗的需求。依托国家自然保护区和种植基地,采取自然、生态保护方式,加强对重要稀缺、名贵野生种质资源的调查、搜集、鉴定、保存及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为全县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种质资源保障。

2.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设施化和小块穴状整地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择优扶持创建1个以上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带动2万亩中药材基地提质增效。

3.提升中药材营销水平。培育中药材营销企业,推动成立中药材商会、协会,鼓励通过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激发线上交易和物流配送等服务业的积极性和活跃度,实现线上线下联合营销。培育中药材加工企业。打造中药材知名品牌,形成拳头特色产品。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创新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

1.积极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评价管理,指导各类机构根据规范和标准提供服务。推广普及太极拳、八段锦、导引等中医传统养生保健项目,引导人民群众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在医疗机构和餐饮服务业加强药膳推广应用。丰富“治未病”服务内容、服务产品,为居民提供一体化、个性化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2.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县中医医院应积极开展老年病、慢性病中医药防治和康复护理,可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支持县中医医院采取自建、托管养老机构或与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开展技术协作等形式,探索具有中医特色、紧密联系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鼓励举办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特色的护理院、疗养院。

3.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支持旅游企业、医疗机构开发中医药特色健康旅游产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

(七)推动中医药特色医联体建设

充分发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中医医院(县中医药管理中心、县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中心、县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的职责职能,牵头组建中医药特色医联体。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县中医医院牵头,乡镇卫生院(中医馆)为主体,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室为骨干,村(社区)卫生室、中医诊所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中医药特色医联体负责对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室,以及符合条件且自愿加入的中医诊所的中医药业务进行统一管理指导,在医联体成员单位内实行“六个统一管理”,具体为统一中医医疗中药质量管理、统一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统一中医药人员调配、统一中医药诊疗规范、统一中医专科品牌建设、统一中医药业务培训。

(八)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

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活动。支持中医药机构开展社会开放日活动,让群众参与体质辨识、针灸推拿、中药识别等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开发科学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活、社区生活。

(九)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

1.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中医医疗机构、特色人才、临床疗效、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贯彻落实名中医评选制度,将中医药学才能、医德医风作为中医药人才的主要评价标准,将“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中医医师和名中医评选的主要评价内容。常态化开展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加大对考核结果的应用。

2.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执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中医医院服务内涵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完善薪酬分配制度,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加强中医医疗质量管理,健全质控网络体系和院感防控体系,强化医疗质量动态管理。

3.落实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推进中医药服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按中医疾病诊断相关分组,逐步推动DRG付费,对中医药医疗机构的调整系数进行倾斜支持。发布中医优势病种目录,探索按中医疗效价值付费,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不能纳入支付方式改革范围的一般中医药诊疗项目继续按项目付费。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饮片等按规定纳入门诊统筹支付,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中医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探索医疗机构制剂省内调剂使用的医保支付政策。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支持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机构发展。

4.促进中药院内制剂使用。支持以传统工艺备案的中药医疗机构制剂研发,对全县范围内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实行自主定价的市场调节价格机制,在报销比例、报销范围、报销价格等方面对中医药服务给予倾斜。经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院内中药制剂,按中药饮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十)强化中医药在传染病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的作用,加强中医药应急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医疗机构应当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疗机构可以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或中医药管理部门发布的处方开展中医药预防、治疗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完善县级中医药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强大合力。充实中医药管理部门工作力量,落实好中医药管理的主体责任。

(二)强化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与中医药发展相适应的投入保障制度。全面落实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的办医主体责任,落实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专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投入政策。医保部门要在报销比例上予以倾斜,建立中医药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设定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范围,体现中医药临床价值。

(三)强化规划实施。要将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协同推进。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中医药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组织开展规划落实情况的动态评价,开展规划中期和终期评估,增强规划执行的约束性,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四)营造良好氛围。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建设,推动中医医疗机构开展健康科普讲座等活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中医药事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祥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月22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